发球遮挡违规是乒乓球史上最大恶法到了必须改的时候了

发球遮挡违规是乒乓球史上最大恶法到了必须改的时候了


  

发球遮挡违规是乒乓球史上最大恶法到了必须改的时候了

  发球遮挡违规是乒乓球史上最大的恶法,没有之一,到了必须改的时候了。之所以我说它是恶法,是因为在这一严重不符合常识的规则下,无论是球员,还是裁判,甚至是观众,全都给搞得无所适从。发球人不会发,接发球人不会接,裁判不会判,观众不会看,规则出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

  为什么说这一规则严重不符合常识呢,是因为按照现行乒乓球竞赛规则里关于发球的要求,发球必须让主裁或副裁看清,同时还要让接发球人看清。这就有点扯淡了,首先,看清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表述。它和抛球高度,角度这些要求不同,高度16厘米就是16厘米,角度30度就是30度,这些都是有非常客观的标准的,当然这些要求也有问题,我后面再说。光说看清这个要求,球员站位不同,身高不同,左右手不同,甚至视力不同,都可能存在接发球看不看得清的问题。可能发球人同一个动作,我往左站10公分,我就看清了,我往右十公分就没看清,我蹲下来一点就看清了,我站直点就没看清,这都是非常主观的。这你说是发球人的问题,还是接发球人的问题?极端一 点来说,我如果身高过矮,还没有球台高,对面怎么发球我都看不清,这能说是对面的问题吗?还有一点,发球要让裁判看清,还要让接发球人看清,这本身就不符合常识,裁判是坐在侧面,接发球人是站在对面,想让两边都看清,这本身就有点扯淡。从这次近期的世界杯和世乒赛两次大赛就可以看出来,即使鹰眼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鹰眼是从摄影机角度去看发球,而不是从接发球运动员眼睛的角度去看。不同机位的摄像机拍到的角度是不同的,除非让接发球人戴上特殊的摄像眼镜,否则摄像机再怎么样也没办法代替接发球人的视角。就像世界杯小组赛林德和冯翊新的比赛,林德几次提出挑战,虽然都失败了,但他说得没错,对方是不是遮挡难道不应该从我的视角去看吗,我看不清,摄像机看得再清楚有什么用呢?

  客观讲,无遮档发球这一规则的出台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这一规则也并不是乒乓球的传统规则,而是从2002年9月才开始实行的。也就是说到现在也才实行了20多年。而第一届世乒赛是在1926年,在此前的70多年里,也包括百花齐放,竞争激烈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乒乓球一直是允许遮挡的,因为规则是平等的,所以也没有什么人对此有什么异议。不光中国选手遮,外国运动员,像老瓦金泽洙这些名人堂级别的运动员也都遮。但自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期中国队对乒乓球冠军开始大包大揽之后,国际乒联坐不住了,为了限制中国队,特别是限制刘国梁马琳阎森这些直板发球高手,在2001年中国队第三次包揽世乒赛所有金牌的前几天,时任国际乒联主席的沙拉拉在大阪世乒赛期间举行代表大会,强力推行无遮档发球规则。按照规定,一项规则的变更需要3/4以上的代表同意才能通过,结果这次表决实行的是举手制,你没听错,已经21世纪了,居然不是电子计数,而是举手目测票数。而且举手之后,根本没有经过查数,主持人简单看了一眼就宣布同意人数超过了四分之三,新规则就此稀里糊涂地诞生了。

  因为当时中国队几乎百分之百的运动员都是遮挡发球,所以对于新规则,大家无所适从,刚开始根本不知道怎么发球才算合规,因为规则本身就很模糊。所以队里想了一个笨方法,就是把各种发球录成录像带,请沙拉拉过来看,你说哪个发球不违规,就练哪个发球。说实话,当时这个规则模糊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就是这个规则出台的时候,连沙拉拉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发球算合规,他根本就是拍着脑袋想的规则,然后让中国队制定标准供他参考。记得当时中国乒协技术委员会主任张晓蓬还在电视上给大家科普过,为了研究无遮档发球,他拍的时候在球台不同角度上架了五台摄像机,人为规定,如果一个发球少于三台摄像机看清,就算遮档。最终沙拉拉和队里一起分析了录像之后得出的结论也让大家很傻眼,除了反手发球和下蹲发球之外,其他所有发球,只要是正手的,多少都有不合规的地方。很难保证让裁判和对面运动员同时百分百看清。但是新规则已经通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最终,沙拉拉想了一个更扯的折中的办法,就是让裁判根据临场情况自行判断,这给裁判执法无形中人为增加了难度。正是因为这个规则糊涂地通过,糊涂地制定,又糊涂地执行,所以长期以来,裁判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无遮档规则通过后,当时也有很多著名运动员表示不满,像老瓦就说,过去100年里,乒乓球规则一直没发生过什么大变化,现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修改这么多规则,让人难以适应。而且发球遮挡本身就是乒乓球战术中特有的一部分,我看不出什么什么取消的必要。

  确实,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沙拉拉执政国际乒联的十五年时间里,为了提高所谓的观赏性,同时限制中国队,推出了太多莫名其妙的新规则,像大球,像11分,无机胶水,这些都是巅复级别的规则,感觉这哥们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乒乓球变成网球,限制发球,把球变大,回合变多,旋转减弱。因为大家都知道网球商业价值更大。但你要知道,每项运动都有他自身的特点和魅力,像旋转就是乒乓球的灵魂,你不能说因为观众看不清旋转,对手吃发球,就人为进行干预,我如果想看回合我直接看网球好不好?看壁球好不好?嘛看一半像网球一半像乒乓球的运动。除了无遮档之外,我认为在发球规则上的其他几次折腾同样也是扯淡。像合力发球,也就是现在实行的抛球高度16厘米,是1987年才实行的,发球禁止回抛,也就是抛球角度不大于30度,2023年才正式实行,这些都是扯淡。之前一百年乒乓球都是这样打的,也没什么问题,因为规则是对等的。

  我说他扯淡最大的原因是,这些规定想法或许是好的,但和无遮挡一样,在裁判执法过程中很难执行,人为造成争议。你想,如果没有鹰眼,裁判怎么判断一个人的发球高度是15.9还是16.1,角度是29,还是31?这是肉眼能判断出来的吗?职业比赛现在是可以用鹰眼,那业余比赛怎么执行?乒乓球怎么普及和推广?即使职业比赛可以用鹰眼,但带来的负面就是不停打断比赛节奏。这个和网球或羽毛球不一样,人家的鹰眼主要用来判断是否出界,用法相对简单,而且鹰眼通常是在死球状态下介入。但从最近两次大赛可以看出来,只要对方一发球,接发球人就可以申请鹰眼挑战,这不扯淡呢吗?这和多了两次暂停机会有什么区别。反正不用白不用,看对方状态起来了,一接发球我就挑战。这球怎么打?我觉得,鹰眼用来判断擦边擦网就可以了,没必要在发球上纠结。像之前一样,抛球高一点低一点,角度直一点斜一点,有什么大的影响吗?无非就是接发球人多吃几个发球而已。吃发球本身也是乒乓球的魅力。很多比赛就是因为吃发球而名垂青史的,比如说上世纪末的世俱杯上,现在黑龙江队的总教练王飞对老瓦,王飞一上来发五个,老瓦吃五个。还有2000年的乒超,16岁的孙霆用勾手发球让马琳吃到饱,以至于第二回合,为了破解对方的发球,逼得马林反手撕了反胶贴上长胶。如果没有这么多吃发球的情况,这种比赛有谁能记住呢?当年许寅生的十二大板定星野,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当时的乒乓球能打出这么多回合比较少见,但现在几乎每场比赛都有这种长盘对拉,但能让人记住的镜头又有几个呢?

  客观讲,现在的乒乓球和30年前的乒乓球已经不太像是同一项运动了,从赛制,到规则,再到用球,到装备,统统都改了一遍,结果呢,乒乓球并没有因为这些规则的改变变得更好看,即使在今天,乒乓球在竞技层面的竞争也没有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反而增加了太多的争议。一项运动,你不能总想着限制高手而达到竞技的平衡,而是要想办法提升弱者的水平来促进项目的发展。就像我和泰森打拳,你不能说为了让比赛更均衡,让我提高胜算,就限制两方用拳,直接互相上嘴咬。比赛或许均衡了,但这还是拳击吗?

  有人说,那规则制定了,也不能轻易说改就改吧。为什么不能改?足球比赛有一段时间为了增加偶尔性,制定了加时赛金球制胜的突然死亡法,但后续实行过程中,发现这一规则有太多的问题,最终又改回了原来的加时规则。让比赛回归到更健康合理的制度下。另外,乒乓球这些年来的这么多的改变,从提升项目商业价值,提升项目全球影响力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不如短期内炒火一对CP,让乒乓球加速娱乐化来得有效。

2025-06-05 14:27